龍山堂邱公司(Khoo Kongsi)建於西元1835年,是中國傳統建築,四周均有房屋圍繞,從馬路上其實不太容易發覺,
它是全檳城歷史最悠久的華人祠堂,西元1906年修建時,特別從中國請來工匠及購買許多材料,耗時八年完成修復。
龍山堂邱公司位於喬治市西南邊,由 Lebuh Cannon、Lebuh Armenian、Lebuh Pantai、Lebuh Acheh 等街所環繞,
核心建築隱身於一大片兩層式排屋之間,包含主體祠堂、花崗石廣場、及祠堂對面的戲台(演戲酬神之用),...
龍山堂邱公司
由 yama 於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
晚上11:55 發表
渡輪 Ferry
由 yama 於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
晚上11:23 發表
檳城州可分為兩部份,左半部是在印度洋上的檳榔嶼,右半部則是在馬來半島的威斯利省(簡稱威省),
雖然威省是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地名,但是本地人還是習慣稱威省;在檳威大橋建成以前,往來檳島與威省交通方式,
就只有渡輪,而渡輪所行駛的路線,大約就是檳島與威省兩者之間的最近距離。
渡輪一共有八艘,上下班尖峰時段會有六艘提供服務,離峰時段則有四艘,夜間只有兩艘,因此班距較長。
每一艘渡輪都會以檳榔嶼及其周圍的小島來命名,渡輪外觀的色彩也都不同。 ...
姓氏橋
由 yama 於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
上午8:07 發表
從北海(Butterworth)坐渡輪到檳島這一岸下碼頭之後左轉,沿著 Pengkalan Weld 走,經過Shell 加油站之後,
「姓氏橋」就在你的左手邊,再加上檳州政府已加上了告示的路牌,還有圖解說明姓氏橋的範圍,因此十分容易辨認。
姓氏橋的緣起最多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,當時從中國渡海而來的勞工,由於負擔不起購買土地與房屋的費用,
因此就近在港口碼頭附近的沿海一帶,在海上搭建起一條條的橋屋,房子就建築在海水之上。
上方照片的角度是從姓氏橋上往岸上拍攝的,有些居民擁有漁船可以出海捕撈漁獲。...
張弼士故居
由 yama 於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
晚上10:54 發表
張弼士故居(Cheong Fatt Tze Mansion ),位於Jalan Sultan Ahmad Shah 和 Lebuh Leith 交叉口,
藍色的外牆十分容易辨認,有「檳城最美麗的房子」之稱。故居建築建於西元1880年間,
是清末著名的廣東商人張弼士在檳城的宅邸,是全馬現存最大的中國園林式豪宅。
張弼士(1840-1916)十八歲時便漂洋過海來到檳城作勞工,經過一番努力、有了一些積蓄之後,
便投入種植橡膠、椰子等事業,資產不斷的累積增加。之後投資錫礦、經營航運事業,進而開辦銀行,...
孫中山革命基地
由 yama 於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
清晨7:52 發表
孫中山革命基地,位於打銅仔街120號(Lebuh Armenian),是國父在檳城的據點之一。
但這間建築並非由孫中山先生所擁有,而是由當年支持革命的本地華人提供國父作為秘密集會的地點。
此建築建於西元1870年間,是典型的中國式建築,房屋狹長,中央設有通風及採光用途的天井;
粉藍色的外牆帶給人一種典雅的氣息。門口上方懸掛著中文布條,因此十分容易找到。
門口的正上方懸掛有原屋主的家族商號「莊榮裕」,商號下方還刻有英文拼音。 ...
聖喬治教堂
由 yama 於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
晚上9:33 發表
St. George's Church 聖喬治教堂建於西元1818年,是全馬來西亞歷史最優久的英式教堂。
教堂就坐落於Jalan Masjid Kapitan Keling 與 Lebuh Farquhar 的交叉口,檳州華人大會堂就在教堂的後方,
建築外觀有著白色圓柱與尖塔,十分容易辨認。
教堂的入口有兩個,正門在 Lebuh Farquhar 路上,另有一個小門在 Jalan Masjid Kapitan Keling 路上,
小門外即是公車站。
教堂的前方是一片綠草地,外圍有著低矮的圍牆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