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out Me

我的相片
物種學名:雙魚座男子(Pisces)

出沒地點:
太平洋西岸的台北(Taipei,Taiwan)
      印度洋東岸的檳城(Penang,Malaysia)

最新文章

最新回應

Label Cloud

追蹤者

訪客留言

龍山堂邱公司

yama 於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晚上11:55 發表

IMG_9771 
龍山堂邱公司(Khoo Kongsi)建於西元1835年,是中國傳統建築,四周均有房屋圍繞,從馬路上其實不太容易發覺,
它是全檳城歷史最悠久的華人祠堂,西元1906年修建時,特別從中國請來工匠及購買許多材料,耗時八年完成修復。
 
龍山堂邱公司位於喬治市西南邊,由 Lebuh Cannon、Lebuh Armenian、Lebuh Pantai、Lebuh Acheh 等街所環繞,
核心建築隱身於一大片兩層式排屋之間,包含主體祠堂、花崗石廣場、及祠堂對面的戲台(演戲酬神之用),
平時參觀的入口位於 Lebuh Cannon 上,但是必須進入巷弄後,才得以窺見它的面貌。

IMG_9786
主體祠堂與戲臺之間的花崗岩廣場,在農曆春節期間,檳州政府也會在此舉辦相關的新年廟會活動與表演,
平時也開放遊客參觀,門票是 RM 5元,管理員會給你一張識別貼紙(表示已付門票)、一份簡介、還有一份明信片。
主體的祠堂是兩層式建築,外觀有華麗的剪黏與雕刻,上層是祠堂的空間,下層則展示一些關於邱公司的發展與歷史。
 
祠堂又可分為三部份:中間的正順宮大廳供奉的是大使爺,右方的詒穀堂供奉邱氏歷代牌位,牆上還有許多的金匾額,
左邊的廳堂則是供奉大伯公;各廳堂保存了原有的文物,外牆也雕有二十四孝的石刻圖案。

IMG_9782 
最令我感興趣的地方,是正廳前方的柱旁有左右兩尊石刻的錫克教印度人雕像,頭上包有頭巾,手裡還拿著槍枝,
這是因為早期英國殖民時期,殖民政府從印度輸入許多勞工來擔任警衛的工作,由於這個原因,當年在修建時,
便設置了這兩尊雕像,以用來守衛龍山堂邱公司,有點類似門神,這在台灣是很少見的。
 
邱公司的開放時間為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,每日均開放(包含週日及其他公共假期)。
龍山堂邱公司的官方網站:http://www.khookongsi.com.my

 
龍山堂邱公司的所在位置:

檢視較大的地圖
繼續閱讀全文 龍山堂邱公司

渡輪 Ferry

yama 於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晚上11:23 發表

P1030915 
檳城州可分為兩部份,左半部是在印度洋上的檳榔嶼,右半部則是在馬來半島的威斯利省(簡稱威省),
雖然威省是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地名,但是本地人還是習慣稱威省;在檳威大橋建成以前,往來檳島與威省交通方式,
就只有渡輪,而渡輪所行駛的路線,大約就是檳島與威省兩者之間的最近距離。

渡輪一共有八艘,上下班尖峰時段會有六艘提供服務,離峰時段則有四艘,夜間只有兩艘,因此班距較長。
每一艘渡輪都會以檳榔嶼及其周圍的小島來命名,渡輪外觀的色彩也都不同。

P1030887 
威省的渡輪碼頭位於北海(Butterworth),檳島的渡輪碼頭就位於喬治市(GeorgeTown),因此前往市區十分方便,
兩側的碼頭旁都有客運總站,可以搭乘公車或是計程車、甚至是長途巴士前往其他地點。
北海火車站也在碼頭旁,北上可通往泰國,南下可抵達新加坡,下碼頭後不用走太遠即可轉乘。
喬治市一側的渡輪碼頭旁,即是大型觀光郵輪的碼頭,所有搭乘郵輪旅行的旅客都會在此進入市區。
兩側的碼頭各有兩具吊臂,可供行人與車輛登船。

P1030748
渡輪分成上下兩層,上層乘載步行搭乘的旅客(但有些渡輪上層也是供汽機車使用的),
廁所及提供點心與飲料的櫃檯也在此層,視野和空氣品質也較好。
行人搭乘渡輪的費用是RM 1.20元,機車的費用為RM 2元,其他汽車及客貨車則是RM 7.70元,
以上如果從北海搭乘前往喬治市則須收費,但是從喬治市回北海則不用再次繳費。

上層的位子分為左右兩排,每一列可坐6人;椅子的椅背是活動式的,可依據船行方向調整。
上下兩層的上方均備有救生衣,以供緊急使用。

P1040071 
渡輪的下層是提供汽機車搭乘使用,會先讓汽車上下船,最後才是機車。
汽車可停放四行八列,因此上限是32輛,但是一般情況都不會載滿32輛車,
大多只開放28輛或28輛以下的汽車登船,其餘的空間則是供機車搭乘使用。
對於從北海前往檳島北方的機車族來說,撘乘渡輪算是省錢又方便的交通方式了。
(機車幾乎每次都能搭上渡輪,而汽車則有時會因車輛過多而等比較久。)

在拍攝的這天,剛好看到一輛計程車的後車箱蓋上有宣傳台灣旅遊的廣告!
在渡輪上我曾遇過最有趣的畫面,就是有一個賣冰淇淋的小攤販,趁著搭乘渡海的時間順勢做起生意的,
反正船上無聊、天氣又熱,不一下子他的攤車旁便圍滿了一堆人!

渡輪碼頭的所在位置: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繼續閱讀全文 渡輪 Ferry

姓氏橋

yama 於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上午8:07 發表

IMG_2495 
從北海(Butterworth)坐渡輪到檳島這一岸下碼頭之後左轉,沿著 Pengkalan Weld 走,經過Shell 加油站之後,
「姓氏橋」就在你的左手邊,再加上檳州政府已加上了告示的路牌,還有圖解說明姓氏橋的範圍,因此十分容易辨認。

姓氏橋的緣起最多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,當時從中國渡海而來的勞工,由於負擔不起購買土地與房屋的費用,
因此就近在港口碼頭附近的沿海一帶,在海上搭建起一條條的橋屋,房子就建築在海水之上。
上方照片的角度是從姓氏橋上往岸上拍攝的,有些居民擁有漁船可以出海捕撈漁獲。

IMG_2491
目前保存下來的姓氏橋一共有六座,由北而南依序是姓林橋、姓周橋、姓陳橋、姓李橋、雜姓橋和姓楊橋,
除了雜姓橋之外,早期的每一座橋都由單一姓氏的居民所居住,彼此之間不是來自同鄉,就是同一個家族,
目前雖然已有居住一些不同姓氏的人,但大致上還是保留有原本姓氏橋的特色。

每一座姓氏橋均有一條由沿岸延伸到海洋的主要木板橋,房子就沿著這條木板橋的兩側興建,每一戶均是門對門,
一路延伸向海洋就成為碼頭,大多停泊著居民的漁船,也能見到擺放漁具的倉庫。
拜訪時發現有些橋屋間有木板搭建的空地(下方就是海水!),成為居民停放機車與小朋友玩耍的空間。

IMG_9715 
雖然房屋建築於海上,但是戶戶相鄰的木造房屋還是有消防上的潛在危機!
就在今年初(2009年),農曆年間姓周橋就曾經發生了火災事件,也讓檳州政府意識到姓氏橋的消防維護問題,
畢竟這裡絕大部分還是保留著一百多年前的樣子,又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。(希望能妥善規劃與預防)

走在橋上,聽著腳踩木板時所發出的聲響,透過木板間的縫隙看著下方隨潮汐起伏的海水,
實在很難想像在這向海延伸所搭建起的姓氏橋上,竟然居有兩百多間房子、大約兩千多人居住在這水上人家!
望著靠岸的渡輪上來來往往的車輛,遠眺交通繁忙的檳威大橋,姓氏橋的悠閒步調以及平易近人的特色,
更吸引我踏上木板橋,尋幽探訪一番。

姓氏橋所在位置: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繼續閱讀全文 姓氏橋

張弼士故居

yama 於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晚上10:54 發表
IMG_8931 
張弼士故居(Cheong Fatt Tze Mansion ),位於Jalan Sultan Ahmad Shah 和 Lebuh Leith 交叉口,
藍色的外牆十分容易辨認,有「檳城最美麗的房子」之稱。故居建築建於西元1880年間,
是清末著名的廣東商人張弼士在檳城的宅邸,是全馬現存最大的中國園林式豪宅。

張弼士(1840-1916)十八歲時便漂洋過海來到檳城作勞工,經過一番努力、有了一些積蓄之後,
便投入種植橡膠、椰子等事業,資產不斷的累積增加。之後投資錫礦、經營航運事業,進而開辦銀行,
經營中國、英國(殖民地統治者)及南洋地區之間的進出口貿易,逐漸成為東南亞一帶的華人首富,
甚至當到中國駐南洋地區的領事官一職(相當於今日的駐外大使),擁有「東方的洛克斐勒」的稱號。

IMG_8914
張弼士故居的建築風格十分特別,是採中國傳統的院落格局,但為兩層式建築。
從側面的山牆上可以看到精緻華麗的剪黏裝飾,但下方的窗戶卻是歐式風格的半圓形百葉窗。

正廳的牆上有著西式彩色玻璃窗戶,雖然擺設著中式傳統的木質家具,但地板卻是西式的拼花磁磚。
整棟建築融合的中國與西方的建築風格,大膽使用藍色外牆,十分醒目。

IMG_8829 
宅邸中央為兼具採光與透氣功能的天井,四周的柱子與欄杆都是華麗的歐式風格。
整棟建築由38個房間、5個庭院、7座樓梯、220扇窗戶所構成。所有的房間均經整理,現在以古蹟旅館的面貌對外開放。

如果想要進來參觀,平日只開放上午11點及下午3點兩個時段,需買門票而且必須跟著解說導覽參觀,
不能自己到處亂逛,屋內也不能拍照;如果錯過這兩個時段,那就只能明日再來了。

如果想要拍照的話,只有入住他們的房間;一間雙人房最低價格為RM320,含早餐,加床需再加錢。
他們的房間佈置的典雅,均有衛浴設備及冷氣,門鎖還是古董樣式的,整體來說乾淨舒適。

如果像我一樣只入住一晚的話,你可以利用早上11點開放導覽之前的時間拍照。
兩個時段的導覽時間,入住的房客也可以跟著導覽參觀,不需額外加錢。
 
張弼士故居網站:http://www.cheongfatttzemansion.com/

張弼士故居所在位置:

檢視較大的地圖
繼續閱讀全文 張弼士故居

孫中山革命基地

yama 於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清晨7:52 發表

P1000334 
孫中山革命基地,位於打銅仔街120號(Lebuh Armenian),是國父在檳城的據點之一。
但這間建築並非由孫中山先生所擁有,而是由當年支持革命的本地華人提供國父作為秘密集會的地點。

此建築建於西元1870年間,是典型的中國式建築,房屋狹長,中央設有通風及採光用途的天井;
粉藍色的外牆帶給人一種典雅的氣息。門口上方懸掛著中文布條,因此十分容易找到。

IMG_0153 
門口的正上方懸掛有原屋主的家族商號「莊榮裕」,商號下方還刻有英文拼音。
因為是私人的機構,因此金費與人手不足,如果想參訪需事先電話預約,門票為RM3元。

一進門為客廳,牆上懸掛了有關於當年國父的相關資訊,以及各界政要參訪的報導;
客廳後方為飯廳,也是延續客廳的展示主題;再進去即是廚房,保留有傳統燒柴式大灶。
二樓設有房間,但不開放參觀。目前屋主並不住在檳城,而是委請專人管理。

P1000336
第二次拜訪的時間,正巧是農曆新年期間,因此大門兩旁也應景的貼上了春聯,
上聯是「孫文庇能會議在此處」,下聯為「中華辛亥革命源自檳」,當年國父在海外籌募革命經費時,
檳城的華人眾多,是東南亞的重要據點之一,可參閱「孫中山在檳榔嶼」一書(馬來西亞)。

整體而言,展示的文物並不如想像中的豐富,或許是無法獲得政府的大量資助,以及年代久遠,
有些文物未及保存而因此消失了。

孫中山革命基地所在位置: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繼續閱讀全文 孫中山革命基地

聖喬治教堂

yama 於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晚上9:33 發表

St. George's Church 聖喬治教堂建於西元1818年,是全馬來西亞歷史最優久的英式教堂。
教堂就坐落於Jalan Masjid Kapitan Keling 與 Lebuh Farquhar 的交叉口,檳州華人大會堂就在教堂的後方,

建築外觀有著白色圓柱與尖塔,十分容易辨認。
教堂的入口有兩個,正門在 Lebuh Farquhar 路上,另有一個小門在 Jalan Masjid Kapitan Keling 路上,
小門外即是公車站。

教堂的前方是一片綠草地,外圍有著低矮的圍牆。
與教堂隔路( Lebuh Farquhar )相望的是檳城高等法院,英式建築配合著藍天白雲,景色絕佳!

如果想參觀教堂內部,大概要碰碰運氣了。
我第一次拜訪時,教堂裡正在進行禮拜,因此不方便進入拍照,但是後幾次前往,教堂的大門總是深鎖。

草地上還有幾棵老樹,更突顯出聖喬治教堂的歷史悠久。
農曆春節前後,教堂前的綠草會變黃,老樹的葉子也會開始枯黃掉落,景色孤寂滄桑,有別於平時的綠草如茵。
進入參觀不需費用;如果是自行駕車前往,在找不到停車位的情形下也可以進入停放,但須繳交停車費用。

聖喬治教堂所在位置:

檢視較大的地圖
繼續閱讀全文 聖喬治教堂